案例 | 从志愿者队伍到专业公益机构,看“夕阳再晨”如何蜕变
随着公益观念的普及,大学生做公益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。很多人在大学期间都参加过公益活动,比如环保、助残、关爱留守儿童等等。但遗憾的是,有不少人因为工作或者继续深造等原因停下了公益的脚步。不过,这其中也有人坚持了下来,且做出了自己的公益品牌,张佳鑫和“夕阳再晨”就是一个案例。
2011年5月,北京邮电大学大三学生张佳鑫发动另外13名同学,成立了“夕阳再晨”公益服务团队,服务对象定位为老年人群体。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老年人学电脑、操作智能手机、网上购物、网上挂号等等,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科技的便利。2015年,“夕阳再晨”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,从一个志愿者组织转变成一家具有专业资质的民非机构,由张佳鑫担任负责人。而彼时,张佳鑫已是北邮的一名博士。
在网上简单搜索,你会发现“夕阳再晨”很有名气:上过新闻联播,得到过国家领导人点名表扬,获得过无数奖项……那么,这家机构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?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y0143d6tr7b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夕阳再晨主题宣传片
2011年5月的一天,读大三的张佳鑫偶然间在校园里看到了“希望工程激励行动·BC计划”的宣传海报。经了解得知,“希望工程激励行动•BC计划”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发起,目的是支持在校大学生持续开展社会公益服务,为社区带来有益改变;并通过项目实践帮助青年提升能力,使他们成为有责任的行动者和公益文化的倡导者。
受海报内容鼓舞,张佳鑫也想做些什么。不过,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儿童,而是老人。他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老年人。在和同学说了自己的想法后,最终,张佳鑫和另外13名同样热衷公益的同学组成了“夕阳再晨”公益服务团队。
团队组建起来了,做什么项目呢?
张佳鑫学的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,而其所在的北邮更是以信息科技著称,被外界称为“信息黄埔”。考虑到很多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时经常遇到各种问题,他们将教老人学电脑定为团队最开始的目标,后又将手机等内容纳入其中。于是,为老年人提供科普服务就成了“夕阳再晨”的活动主线。
“随着时代的发展,科技产品和网络已成为横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一道鸿沟。”回忆起成立“夕阳再晨”的初衷,张佳鑫告诉记者,“近年来,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,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与时代接轨,需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。同时,我们也希望通过‘夕阳再晨’号召更多年轻人加入科技助老的行列,让夕阳焕发青春,变成朝阳。”
2011年暑假期间,“夕阳再晨”首次在校园亮相,通过义卖为项目筹款。之后,张佳鑫和他的伙伴走进周边社区,张贴公益课堂海报。满怀忐忑与期望,第一堂课只来了五位老人,这让团队有些沮丧,但他们没有放弃。分析过原因后,他们改变了策略:先了解老人喜欢学什么,再决定教什么。
通过科技大讲堂和一对一相结合的教学方式,这些大学生成了老人们的老师——教老人学习电脑、智能手机,教他们网上购物、网上挂号、使用ATM机以及拍照、微信聊天、建立微信群等。后来,团队把集中式授课改成分散式学习,甚至还会去老人家里进行授课,这不仅加深了志愿者和老人的感情,也让“夕阳再晨”的服务真正走进了老人的生活。
“蓟门里社区的老人和我最亲,我能叫得出每个老人的名字。每周末到社区感觉和回家一样,他们真的把我当成了自己家的孩子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是,有位老人给孙子绣了一个十字绣,是一匹马,也给我绣了一个,因为马年是我的本命年。上面还写着‘佳鑫,你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小太阳’,小太阳还是用红色线绣出来的,特别感人。”张佳鑫告诉记者,正是这样一些令人感动的小故事激励着他们一步步往前走。
● 2011年度希望工程BC计划“激励成果奖”、“营销先锋奖”、“合作伙伴奖”;
● 2012年度希望工程BC计划“激励成果奖”、“营销先锋奖”、“优秀组织奖”;
● 2013教育部、共青团中央“圆梦中国·公益我先行——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微公益大赛”全国百强社团及最佳项目管理奖;
● 2013第三届“青年恒好”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赛“十佳公益项目”;
● 2013年海淀区“优秀志愿服务团队”、“优秀志愿服务项目”;
● 2015北京十大最美慈善义工团体第一名;
● 2015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……
自成立以来,“夕阳再晨”获得了无数奖项与荣誉,但这并不是张佳鑫和他的团队最终想要的。他们希望建立自己的公益影响力,为更多老年人提供科技服务。抱着这样的目的,2015年,“夕阳再晨”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为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,成为一家具有专业资质的民非机构。
“机构的正式成立对团队来说无疑是这些年努力的最大回报,也意味着‘夕阳再晨’从此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公益项目,不再是学校的学生团体,而是一个有专业资质的民非机构。成立了机构以后,我们可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各种公益项目,同时也能够在公益领域建立自己的影响力,这可以看作‘夕阳再晨’取得长足发展的里程碑。”张佳鑫表示,“夕阳再晨”的运作模式兼具公益性与创业性,机构先后获得北京市政府购买服务、北京市福彩金、北京市三社联动项目等政府资金支持,并不断得到企业及基金会的项目支持。
为使机构的运作更加专业,“夕阳再晨”专门聘请了公益导师,并建立了导师资源库,同时招募了自己的专职人员(机构主要成员有40名),完善了各项制度,并编写了项目管理手册和机构工作手册。
目前,“夕阳再晨”已经具备了一套标准的课程流程。其中包括已经完成的《计算机基础知识》的教学教程和相应的课程光盘。张佳鑫表示,完整的教学体系、完善的项目管理规范以及相关资源的对接,促进了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整合,也能够帮助高校建立规范的“夕阳再晨”志愿服务队,便于进入社区开展专业的科技助老服务。“我们也同社区和街道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,并设立社区班组长制度,培育社区自身的社会组织。例如,我们会帮助已经学会基本电脑知识的老年人成立‘夕阳再晨银发服务队’,让他们继续发挥光和热。”
在“夕阳再晨”团队成员看来,他们所做的其实一件双赢的事情。对于志愿者来说, 因为老年人的人生阅历丰富,在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,通过与老年人的接触,他们能够获得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、人生的经验,而这也为他们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很多帮助。对老年人来说,“夕阳再晨”的志愿服务以老年人自身的参与感为第一宗旨,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趋势,通过教老年人使用简单的电子设备,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契机,让老人融入信息化社会,消除了老年人的孤独感。
张佳鑫表示,他们现在更加注重丰富志愿服务的种类,“每到一个社区,团队都会为社区老人建立微信群和QQ群,为他们搭建一个线上交流的平台;同时,我们会引导老年人根据兴趣、特长等建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和服务队,让老年人能够互帮互助,参与到社区治理中。”除此之外,团队也会结合高校的专业特色,开展小而精的服务。比如,以母亲节、重阳节、端午节等大型节日为契机,在社区开展文艺娱乐活动。他们还开发了更多新奇好玩的课程,如滴滴打车、美颜相机、电子相册等,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。
目前,“夕阳再晨”正在开发新版教材,章节设置更加人性化且图文并茂,加入了很多专门为老年人整理的新奇好玩实用的小功能、科技妙招等。此外,他们还在筹备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微信服务号。通过官网实现对外展示、服务队和社区管理的功能;服务号则能让老年人在线上学习最新的教学课程,同时其还具备相应的健康管理、娱乐等实用功能。
“在我看来,公益是一件造福社会的事情,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让自己感到快乐。”张佳鑫表示,“公益自身有着显著的特点,就是多元化、包容性。做项目的时候,我们能认识各行各业的人,他们来自政府机关、企业、媒体、基金会、行业协会、高校等,而且他们身上充满了正能量,能够给你很多反馈和支持,推着你向前。而这,也促进了团队和我的成长。”
到2016年,“夕阳再晨”已经走过五个年头。五年来,“夕阳再晨”已直接服务8000余名社区老年人,间接受益人数80余万,现在每周在17个街道50个社区开展科技助老志愿服务活动。已在全国9个省,10个城市全国34所高校成立了38支志愿服务队,拥有2000余名活跃志愿者。谈到对未来的规划,张佳鑫告诉记者,今后“夕阳再晨”将加大服务队伍的建设与管理,发展更多服务队与服务社区,将“夕阳再晨”老年人科普计划推向全国,让更多老年人受益。
作者:皮磊
《公益时报》
来源| 公益时报
责任编辑| 于俊如
微信编辑| 吴丽萍